中医脉象28种,总的来说用几句话可以概括。整部《伤寒论》,都是依脉而转,依脉而行的,脉浮而无力为表虚,表明内部热力稍有不足,为初受风堵或者热病初期,人当发热、有汗或者头晕等类疾病;浮大无力是为虚阳浮越证,此时当滋阴或者清热,少阴病属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辩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热病。
1、中医中的少阴病症是什么?
中医中的少阴病症是什么?少阴病属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辩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其中的少阴病证见下:少阴经属心和肾,少阴病以阳虚里寒为主,表现为心肾的功能衰减,严重的可危急生命,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外邪直中,或因汗下太过,内夺肾阴。少阴肾与太阳膀胱为表里,对水的代谢有重要作用,故在少阴病中每有停水与水气泛滥的证侯,
分型:(一)少阴寒化证:1.阳虚寒证:证见无热恶寒,手足逆冷,但欲寐。或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烦,小便色白,舌淡苔白,脉微,治法:扶阳抑阴救逆。方例:四逆汤,2.阴盛格阳证:证见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脉微欲绝。治法:急救回阳,通达内外,方例:通脉四逆汤。3.阳虚水泛证:证见头目眩晕,心下悸,肢体筋肉跳动或震摇站立不稳,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或面黑,舌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方例:真武汤,(二)少阴热化证:1.阴虚热证:证见口燥,咽干,心烦不得眠,小便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育阴清热,方例:黄连阿胶汤。2.阴虚水停证:证见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舌红苔白,脉弦细数,治法:育阴清热利水。方例:猪苓汤,以上供参考之。图片:张仲景及《伤寒论》等:,
2、《伤寒论》中,对脉浮的解释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浮脉,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原因和解释,并主不同类的疾病,这是与脉象的特点相关的。伤寒中的浮脉主阳盛的病!其特点是轻取可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的脉象,三指总按或者单指轻轻一搭即可感受到脉搏跳动最应指点,在表部皮上的力度是最强的。在寸关尺三部之中,哪一个点哪个部位是浮脉,就表明哪一部阳盛有热,内里有热,上部不通之病,
在《伤寒论》中,寸脉主头、颈、背位置类表病。寸脉浮,主表有热,因阳有薄厚,故按之有力为表实,表明内部热力比较强,此为外感风寒或者风热。人当有头痛、背痛、项痛类疾病,或者头眩、发热或者痰聚于胸部引起的胸痛或者胸闷等疾病,脉浮而无力为表虚,表明内部热力稍有不足,为初受风堵或者热病初期,人当发热、有汗或者头晕等类疾病;浮大无力是为虚阳浮越证,此时当滋阴或者清热。
关脉主少阳,主肝胆类疾病,关脉浮,则肝火旺盛,少阳之中有火热之气。内里火热之气旺盛,往外顶出,从而导致脉浮,如此轻取即可得,平脉法中,少阳脉是在中间位置,中取可得,一呼一吸之间跳4下。如果位置有变,或者跳的次数有变,则为病脉,关脉浮,主肝阳上亢、应该有急躁、易怒等疾病。少阳阳盛而不收,是为少阳热证,此时木旺则土衰,应该有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类疾病。
寸、关之间应指脉浮,则为阳明病症,阳明主胸心肺胃类疾病,故胸、心脏、胃中有热结。人大概有心肌炎、胃炎、胸闷、口干燥、喜冷饮等病症,关、尺之间脉浮,则为太阴类疾病。脾有热,则脾中积食、积热等疾病,尺脉浮,则为少阴类疾病,主少阴中有阳结。少阴之中包括大肠、肾、子宫、膀胱等器官,尺脉浮,主大便不通、痔疮、肾火过旺、子宫肌瘤、尿血、肾阴虚火旺极的危重病症等类疾病。
《伤寒论》中,对于脉浮的理解,贯穿于太阳至少阴篇的各个条文之中,主阳盛有热的疾病,整部《伤寒论》,都是依脉而转,依脉而行的。条文中或有脉无症,或有症无脉,或只言“日”而不言脉症,所以,对脉的认知不足,就会导致对条文的认知不足,不足则足以废了仲景先师的盖世武功!只有加强对六经辩证的认知,提高对脉象的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其特点,更好的做好疾病的诊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