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的总结。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疗效,5、其他法炮制,减毒增效,满足用药要求中药炮制还有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方法,不仅可以制备新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满足临床用药需要,还可以炮制减毒,保证用药安全,总之,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用于汤剂和成药调剂配方,才能适应中医整体观念、辩证用药的要求。
1、中药为什么要炮制后才能饮用?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的总结。金代刘完素曰:“物各有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以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中医用药特点,依法炮制,组方配伍。炮制对于中医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一、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医药理论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甚至产生毒性,因此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药性,减低毒性,使其升降有序,补泻调畅,解毒纠偏,发挥最佳药效,
二、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1、净制去杂,保证临床用药准确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材料,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位,需要分离净制,以保证处方用药准确。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一种原药材的不同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目的,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根有止汗作用,因此《中国药典》“炮制通则”将净制列为三大炮制工序之一,所有的中药材都必须经过净制。
2、切制饮片,利于调剂和制剂,保证疗效一部分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须按药材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3、加热炮制,缓性减毒,安全有效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许多中药经过炒制,不仅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炒谷芽等,还可以利于药物煎出率,如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栀子和杏仁),有的药物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如川乌,草乌。
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类,动物类和化石类药物,或需制炭的植物药,煅制不但能使药物酥脆,利于煎熬和粉碎,而且作用也发生变化,如自然铜煅后入药,具散瘀止痛之效,并能提高煎出效果。4、加辅料制,趋利避害,提高疗效辅料具有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作用,与药物炮制产生协同作用,如蜜制款冬花等能增强润肺止咳化痰作用,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疗效,5、其他法炮制,减毒增效,满足用药要求中药炮制还有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方法,不仅可以制备新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满足临床用药需要,还可以炮制减毒,保证用药安全,总之,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用于汤剂和成药调剂配方,才能适应中医整体观念、辩证用药的要求。
2、蜜炙是什么意思?
蜜炙是炙法之一,又称蜜制,系以蜂蜜为辅料的炙法。方法为:取规定量的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成蜜水,将净药材或饮片与蜜水拌匀,闷至蜜水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不粘手或规定程度,取出,放凉,密闭保存。如黄芪、甘草、紫菀等,对某些含有黏液汁较多的药材,拌蜜水后易粘连成团;某些质地较坚实的药材,不易吸收蜜水。
对这两类药材,可先用文火将药材炒至表面微黄色后再喷洒定量的蜜水,边炒边喷洒,最后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密闭保存,如槐角、百合、罂粟壳等。炼蜜的用量,除另有规定者外,每100kg净药材或饮片用炼蜜25kg,黏性大或质地较坚硬的药材,每公斤用蜜量为5~15kg。如百合只需5kg的炼蜜即可,蜜炙目的:①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百合、款冬花、紫菀等;②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③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④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
3、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医使用炮制配伍后的中草药对人体没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