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指数级增长靠的是在合理模式下的强力输出,这些输出无疑是依赖于内部人才的,能够保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正快速增长的企业,对于人才能力和知识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与变革,技能型人才愈发受到企业方的关注,其受重视的程度更是直接体现在相关人才的薪资水平上。
1、中国历来缺的都是哪些人才?
谢谢邀请啊!中国历来缺少什么人才?最缺的肯定是科学家啊。中国历史上,名将名臣、超级政治天才无数,但是有几个数得上名号的科学家呢?那可真的是屈指可数,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都是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人,他们远远领先当时世界。甚至刘徽的九章算术到了唐朝时期,反而无人能懂,至于说祖冲之的圆周率怎么算出来的,除了他自己以外,也没人知道,
可以说我国历代的科学家都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到了明末时期连徐光启某种意义上都算科学人才了(虽然他实际上就是翻译了个几何原本,还非原版本而已)。我国历史上对科学的不尊重危害深远,一直叫奇技淫巧,根本不予重视,实际上科学力量在我国古代一直就具有,但是大部分都是工匠型的,没有技术型科学型的。我国古代的比如李时珍等人的医学都是讲究实践出真知,神农尝百草,
再比如我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有科学实验精神的人,比如元朝或明朝的万户,基本也都为科学献身了,连具体名姓都没留下,所以说中国的这些科学人才的能力也完全得不到施展。这些问题到了封建王朝后期更加的难以解决,比如明清时期,由于思想高压钳制,外加上整体社会氛围就不支持研究科学,所以没人想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反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家都是学圣人之言、四书五经,好歹能当官,学什么科学?当时甚至已经达到了除了四书五经什么都不知道的程度,比如清朝著名的笑话故事,当时有个老爷子听说了有人在读书,就跑去看,这位老爷子是个老秀才,一看对方居然在读《史记》,于是就问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问题:史记里面说太史公曰,这位太史公是哪家的?竟然如此大言不惭?于是乎对方就忍着笑回答他,太史公就是司马迁,结果没想到这位老秀才居然说,司马迁?没听说过。
2、国家缺少高技能人才,我该如何才能成为技能人才?
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业人员的6%,高级技工缺口更是高达上千万人,那么什么是技能型人才呢?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所培养的从事理论研究、设计开发的人才,主要指在经济产业中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及现场服务,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的人才。
那么想成为一名高技能型人才需要怎么做呢?如果你是一名初中生,那你尚无需去做选择,只需要好好学习,如果成绩好的话,将来可以念高中、考大学,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成为一名高技能型人才,如果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可以选择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去学习,将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样可以成为一名高技能型人才。
近些年来,中职升学率在逐年升高,很多本科院校也正在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除了学历,国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职业资格,具体包括“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具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高级技师,享受副高(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同等待遇,很多省份和地区高级技师退休时可享受高级技师补贴,
所以在学习之余,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高技能型人才,那么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吧。据我所知,高中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工(四级),大专或本科学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直接报考高级工(三级),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与变革,技能型人才愈发受到企业方的关注,其受重视的程度更是直接体现在相关人才的薪资水平上,
3、你认为未来社会最缺乏什么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