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主与后妃婚前的发型与公主婚后发型。至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古代有过腰的长头发和木头或真发做的假发包,复杂发型的发量绝对足够,做好的效果就是发髻因为簪子的重量垂下来,簪子因为被发绳压住又不会掉,需要头发够长才能包住整个簪子,簪头的花苞在云端若隐若现,加上一点小点缀就完美了~2.有些神奇的发髻,你会感觉头发在飞,比如凌虚髻、飞天髻(根本听名字就在飞好吗~)这些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两个选择,一是假发,二是高超的盘发技巧加足够长的头发。
1、古代女子的发髻那么高,是怎么梳的?
用语言形容古代妇女髪式的应该是曹植的《洛神赋》,曹植由洛阳到山东,累了,在洛水边林下休息,朦胧中仿佛看到洛神宓妃的身影,穿着华丽的薄纱罗衣,高高的髮髻,细长的脖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宛如游龙"。曹植首先看到的是高耸的髪髻,盛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很快就"中国化"了,如莫高窟194窟的菩萨像,和所有菩萨造型一样,都是秀发高束,与其说是温暖众生心灵,高高在上的菩萨,不如说是唐代的民间绝色美女。
生活中的妇女髪式是怎样的呢?我试举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巜韩载亱宴图》为例:南唐后主李煜诗词一流,甚至可以排到首位,但是,他的执政能力却是二流水平,他怀疑北方贵族韩载有贰心,经常有人请韩喝茶谈思想,韩熙载十分寒心,逃避窥侦,纵情声色,于是派顾闳中用画笔现场"速写"交李煜审查。伟大的人物画发展最高峰于是由此诞生,
从中可以看出妇女的髮式。如下图,其实妇女秀发高束的历史应该追溯到更远的西汉初期。上面都是著名画家笔下的妇女髮式,下面介绍一位真实妇女的髪式一一西汉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从图片看出,一头秀发高耸,乌黑发亮,及腰长发精心梳理后,扭曲盘于脑后成髻,用丝绸髻带栓结,盘髻上插别着三支不同的类似别针一样的梳形笄。
2、古代女子是怎么编发型的?
秦汉时期自秦朝开始九鬟仙髻在贵族女子中盛行,九鬟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之名则来自于神话故事,皇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美艳超群。自然当时为贵妇所青睐,奉为高贵的发饰之一,到了汉代,女子长发的梳理方法和现在的差不多,也是让头发顺其自然地垂下,只是在发尾处束上,再垂于脑后。这种发式在当时,尤其在宫廷中是很流行的,
除了长发,常见的还有挽髻。发髻的梳法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形状不同,名字也就不同。秦汉妇女的发髻式样有数十种之多,凌云髻、垂云髻、迎春髻、神仙髻、望仙鬟髻、参鸾髻、黄罗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瑶台髻、堕马髻等等,魏晋南北朝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渐的流放到民间。
这些人对自己的发型讲究极致而奢华,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灵蛇髻和十字髻。唐代初唐时期身份较高的妇女,已经一改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妆台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
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飞髻、朝天髻,都属于高髻。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又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等来形容当时高髻之高度。
当然一般的妇女的头发不足以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假发非常流行,在头发中加垫上木头做的假冠、发垫等,把头髻垫高,杨贵妃就喜爱用假发,当时叫它义髻,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蝉翼,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开,形成极薄极开扩的一层,然后在头顶上做成一个高髻。这时还有在头顶上盘成的球形双髻和扁形的斜髻,也有把头发向左右梳开后在耳边梳成两个水滴状的垂髻,
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出土的盛唐女陶俑,大多是做成倭坠髻,至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中、晚唐时期,妇女的发髻出现了多种新式样,唐德宗贞元末年,京城长安流行堕马髻,是种把头发挽到头顶上做成衣簇大髻,然后使它偏向一侧,形成像偶然得到的发式,活泼自然,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这种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