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你扯一块讨论是逻辑混乱。这些人其实都是童子功,都是从小培养的,学校只不过是捡个便宜,精英教育应该是博雅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英教育精英型教育是区分于大众型教育的,大家也会细心地发现,郭晶晶所分享和提到的育儿方式,会更加亲民、接地气,并不是我们眼中的豪门育儿“大招”,倒是像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精英教育,从来不是靠钱砸。
1、你认为读研究生是否是精英教育?你理解的精英教育是什么?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中生曾被当作精英,中专生和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事过境迁,斗转星移,四十年过去了,大学教育已经大众化,研究生教育也日益普遍化,有人曾认为,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实际水平仅相当改革开放初期的高中生。在也有人戏言,在北上广,从空中落下一个物件,砸中六个人,里面有五个博士生,只有一个硕士生,虽然明显有夸大其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快车道。
2、什么叫美国精英教育?
谢邀,美国精英教育很普遍,比中国还要严重。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掌控者美国各大领域的重要资源,几乎形成了一种垄断,在中国,这种名校一统天下的格局还没完全形成,但估计未来也要形成了。我最近看了一本不错的书《优秀的绵羊》,就是谈美国精英教育的,值得推荐,此书全程高能,有对精英主义教育最好的分析,而且通俗易懂,非常有可读性,书里面的金句非常多,可以说句句说到我心里了!我不愿意再看那些只讴歌教育真善美的文字,但对这些针砭时弊、看到精英教育本质的文字大为赞赏。
书中讲到,美国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的。
更糟糕的是,这种被动的压迫并非是建立深刻感情的唯一阻力,比它更具杀伤力的是名校生们内心的恐惧,他们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为一位众人眼中的屈服于压力的弱者,因此他们拒绝示弱,”这样的看法是非常精辟的。精英教育应该是博雅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必须有更开阔的视野,以及真正的责任意识,成为社会的脊梁柱,而不是为了私利而生存的人。
3、精英教育和男女生分校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精英教育和男女生分校教育有可能有交集,也可能没有。硬要说有关系的话,可以说有个类似的地方吧,它们都是区分型的教育,精英教育精英型教育是区分于大众型教育的。精英,精英,啥意思?反正就是特别厉害的一群非人类,智力超人、品德高尚、思路敏捷、见多识广,可以说这群人就是十项全能的天才,
那这样的人,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吗?我觉得学校教育在这里面的作用,最多占到一半。这些人其实都是童子功,都是从小培养的,学校只不过是捡个便宜,国内几乎所有的所谓名校,或者叫精英学校,都有这个情况。某水中学,把全省的尖子都掐了去了,考不好才真奇怪呢,如果把这个学校的生源和另一个学校调换,那某水中学还是那个神校吗?到底是学校造就了精英,还是精英造就了学校?所以我觉得,精英教育其实就是个捡便宜的教育,人家都有基础了,你再锦上添花一下,真是不费劲呢。
男女生分校教育这个教育方式显然和男女合校完全冲突,怎么说呢,分校有分校的好处,合校有合校的好处。虽然总说要男女平等,但男女本来就在生理、思维上存在差异,不可能完全一样,男生描述问题很多都是“汇报式”的,就事论事,思维敏捷,谈话中要占据主动,相对更适合“理工科学类”的工作;女生描述问题很多都是“沟通式”的,擅长情感交流,谈话中拉近彼此的距离,相对更适合“人文社科类”的工作。
4、你心目中的精英教育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