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又说“那你决定怎么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感化才是教育的有效途径,古人不还推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吗,比如,小孩玩火,在他们眼中,火也是玩具的一种,但作为9岁的孩子,有错不认,这就是性格问题了,既然不能随意打骂孩子,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9岁孩子犯错后,应该怎么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再倡导体罚教育,由此不少老师心生感慨,“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了,打也不行,骂也不行,讲道理又讲不通。”有些家长则认为,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不受点皮肉之苦,孩子用长不了记性,古人不还推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吗?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骂?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情况下会打骂孩子?很多家长会说,孩子犯错的时候。
事实上,孩子们所做的很多事很多时候在他们眼中都是认为正确,只是他们眼中认为的“对”到了大人眼中却成了“错”,比如,小孩玩火,在他们眼中,火也是玩具的一种。而在大人眼中,火成了危险物品,所以,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让他了解到自己眼中的“对”其实是错误的。如果一味打骂,孩子又不只原理,这只会让孩子下决心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要小心不能让大人发现,而不是下次不能再犯,
儿童时期正是性格塑造期,长期遭受打骂的孩子容易养成自卑、自私、孤僻、暴躁等不良性格。那么既然不能随意打骂孩子,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这个案例让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游乐场里,两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在抢一个玩具,家长及时制止了。其中一个男孩显得特别不开心,妈妈首先问了男孩一句,“这是怎么回事?”这是至关重要的询问,家长往往以自己看到的为孩子下结论,
正确的做法是先询问孩子,给孩子一个陈述的机会。“我喜欢那个玩具,正要去玩时那个男孩也要过来拿这个玩具,”这时妈妈说“你现在觉得怎么样?”这是给孩子情绪一个宣泄的机会。“我很不开心!”孩子说完也哭了,妈妈问“你有什么想法吗?”这是妈妈倾听孩子想法的机会。“我想把玩具抢过来,”妈妈引导说“你觉得这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是让孩子自己检验方法的可行性,比父母的训斥更加有效。
“我们两个人会因为抢玩具打架,然后他就再也不跟我做朋友了,”妈妈又说“那你决定怎么做?”尊重孩子的决定,鼓励他往正确的方向去做。“那我是不是可以跟他一起玩玩具,可是如果他不肯怎么办?”妈妈亲切地说“那你要妈妈为你做点什么吗?”对孩子提出的帮助父母要给予支持,“你陪我一起去”,妈妈便陪着孩子一起去到另一个孩子面前,两个孩子又开心地玩在一起。
回家的路上,妈妈亲切的说“这样的结果你开心吗?”孩子笑着点点头,“那以后在公共场合遇到自己喜欢别人也喜欢的玩具,还抢吗?”“不抢,一起玩更开心。”当孩子犯了错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尊重孩子循序渐进的引导,讲一堆的道理都不如孩子自己讲出来的一句话,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重要。以上家长的教育方法,我们都可以学习,一步一步引导让孩子讲出的道理,会让孩子更加受益,
2、9岁的孩子怎么教育都不听,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也从来不会承认错误,怎么办?
有个性并不是坏事,一个随波逐流、遇事没主见并不一定是好事。但作为9岁的孩子,有错不认,这就是性格问题了,孩子一旦养成倔犟的性格就是问题了。不过孩子年龄还小,可塑性较强,遇事耐心讲道理,千万不要呵斥或棒棍相加,个性犟的孩子,判逆性都比较强,那样做事情会越来越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感化才是教育的有效途径。
3、孩子7—9岁,该如何引导教育呢?望友友们能给点建议,谢谢大家?
我是一位近耄耋之人,谈谈我的感悟,孩孑正如一棵小树,如何让他成材必须从小就要培养,不浇灌不修理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就这个问题略淡一下自己的感想,①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若不精心以朴实的心态去引导,恐怕就会养成骄生惯养的毛病,比如孩孑见什么要什么就买什么,隨其心而所欲,时间久了就养成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