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为什么一些家长那么重视孩子的成绩,但孩子为什么行为习惯还会那么差呢,要知道中国的新式教育是从洋务运动时期才开始兴起的,满打满算不超过170年,更有甚者经历了列强瓜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中国还经历了文革,对于教育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从教育改革至今不过30年,中国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远远无法达到让所有人都去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
1、有些家长为什么只看分数?
为什么一些家长那么重视孩子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当今社会判断一个孩子优秀的标准还是以成绩为主,只要孩子成绩优秀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叫一俊遮百丑。使得家长评判孩子优秀与否主要看孩子学习成绩高低,家长们互相攀比的资本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第二,孩子成绩高了预示着你可能会考上名学,将来有一份非常体面工作,
因为当今高考依据还是以成绩论英雄,使得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他工作中的重点去抓,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惜倾其所有,花钱让孩子上重点学校重点班,还要上兴趣班,补课等。第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传统思想已在家长内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大多人认为,在社会上,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2、有人说在教育上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为什么当今一些人只注重成绩?
感谢@问答邀请!教育的时间论: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在笔者看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笔者认为,三者不是孤立的,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如果把教育看成一条人生道路,成绩验证路的质量,兴趣提供走在路上的动力,格局则影响路的宽度。要走好这条人生路,三者缺一不可,
质量差的路,即便可以勉强走下去,也难免会经常摔跟头;缺乏动力走下去的路,不会长久;路的长度告诉我们的人生方向,路的宽度丰富我们的人生内容。教育成绩让人有成就感,能够增强教育的趣味性,提升动力质量,有利于拓宽路的宽度,在教育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教育成绩是教育实践的试金石,它能有效地告诉我们教育的成效;与此同时,它也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心情和兴趣,影响着受教育者是否深入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程度。
学习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它既受教育成绩的影响,又受到个人格局的限制,学而有成、学以致用,可以不断提升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度,否则则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度。格局的大小更会限制兴趣度的发展,格局大者,兴趣深入持久,成就斐然;格局小者,兴趣索然,成就了了,个人格局就是个人的眼界和精神境界。一个人格局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人生路中所遇到的景色如何,
景色越是优美,兴趣便会越大,成就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人们常说“格局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大的格局让人生更丰富、更精彩!总而言之,成绩、兴趣、格局,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一个也不能少!唯有把三者结合好的人,才会达到理想的人生顶点,才会遇到不一样的人,才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风景,成就卓尔不凡的人生!,
3、为什么有些小学不讲分数,只跟你说A、B、C来代替评分?
小学、中学或者大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以A、B、C等英文字母来评判,是世界各国教育行业普遍的采用的做法,特别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如此,其主要目的是不想将学生的成绩过于细分,从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另外,国外的考试题目多为开放型的,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很多题目是不设定标准答案的,所以考试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4、为什么很多家长只重视考卷分数,而忽视对小孩的管教,请回答?
因为分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你考几分就是几分,考得差就是考得差,考得好就是考得好,家长不想接受、也必须要接受,所以,这就决定了,如果家长还重视孩子的前途,那么,他就必须要重视考卷上的分数。但是,管教这个东西,就看不见、摸不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了,我是一位老师,反正,我在学校工作这么多年,不论犯多大错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