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我们这里的两所学校作比较,一个是市里的小学,一个是区上的小学。在普通老百姓当中,认为最好的小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说到教学成绩,这个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是不是教学成绩最好的小学就是公认的最好的小学呢,从农村小学走出来的学生很少有考进县重点中学的,即使有极个别的那一定是“天才”级的苗子。
1、什么样的小学是差小学?
1.生源。重视教育的,条件允许的都会选择相对好些的学校,留给差小学的生源都是家庭不重视教育的,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交头接耳,作业互相抄,自习聊天,电话手表玩游戏等。没有好的生活习惯,说脏话,打架,高年级甚至可能有抽烟等恶习。2.老师,自身条件好的老师肯定会应聘更好的学校。在差小学教出名的老师也会有好的小学递出橄榄枝,
2、记忆中你读过的小学是什么样的?其中最难忘记的事是什么?
我很想说一说我上小学时的学校。我上三年级时的学校是一座位于河边的破庙,四面透风,夏天还好,冬天把我们冻得直打哆嗦,于是,每个孩子上学时都提一个小火笼。条件好一点的是用竹子编制,里面放一个烂洋瓷碗,碗里放上头一天晚上妈妈烧饭时准备的木炭。条件差的就找一个类似现在盛奶粉的铁皮桶,在桶的下面三分之二处用铁钉钉上眼,装上粗一点的铁丝,既透气,又可掉灰下来,
一下课,校园操场满是提着小火笼抡圈的吹火的学生,烟雾缭绕,蔚为壮观。有时,从家里偷一把黄豆,放在火笼里烧烤,正上着课,时不时弄一颗,放在嘴里嚼,生怕整出声音,被老师发现,有时被同学举报“老师,他偷吃黄豆呢!“。好像老师也没怎么批评,好像四年级的第二学期,破庙风雨飘摇,出于安全考虑,村上决定疏散学生,新建学校。
五个年级五个班各奔东西,各自找落脚之处,我们班找到一个农户家落脚。这家男主和女主常常吵架,也不管我们是否上课,那时最难忘记的是在破庙上学时,每次河里大水过后,你只要看天上有好多水鸟围着一个地方转着圈叫,必定下面有死鱼。下了雨河水暴涨,冲了上游的鱼塘,鱼被沧死后随波逐流,最后挂在树根或是杂草滩,水鸟最先发现,
3、现在农村小学留下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孩子?
导读: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农民离开土地,留下老人和小孩,蜂涌入城打工;原本喧嚣的山村,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大约在2000年前,农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跟随在父母身边而在老家的学校上学;因为那时农民工交不起昂贵的异地上学补偿费,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民工的倾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子女也享受所在城市就近入学的待遇;于是大部分农村小孩纷纷随父母进城上学,但还有部分小孩仍在农村小学就读。
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去教学条件更好的城市上学呢?让我们展开来看看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村小学的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几乎是每个行政村都设有小学,乡镇设有中学(含高中),一个中等乡镇的在校学生人数超过3000人以上;农民孩子上学很方便,小学就在家门口,上中学最远的也不超出十里路;基本上都是每天走读。
而最近几年,大部分农村小孩都相继进城读书;伴随着“空壳村”的岀现,农村小学也纷纷关闭,我农村的老家,全镇有三万多人口,二十多个行政村,现在只保留下了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和被撤乡并镇原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所小学;学生总人数不到五百。再让我们一起看看留在农村小学读书的都是些什么人,1、父母在家务农的孩子。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年迈无人照顾,无法脱身进城打工,只能留在家从事种养殖业,小孩也只能在家乡的小学上学;二是自己身体不好,不能适应进城打工,只能在家种地维持生计,这部分人生活很艰辛,但大部分都被列为“低保”户,孩子在家上学,
2、在城里打工,但是没找到稳定的工作;他们很难带孩子一起居住在城市,让小孩在城市上学。这部分人居无定所,也只能把孩子留在乡下,3、虽然在城里有稳定工作,但收入不高,既租不起房更买不起房;而父母身体尚健,能在家带孩子,为了节省开支,只好忍痛把孩子留在村里,一旦经济条件改善,他们也会把孩子接到身边在城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