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看,在职博士的水分确实不少提到在职博士,大家自然会想到那位“知网是什么”的翟博士。在职博士的含金量饱受争议,言下之意是指在职博士的含金量不高,水分大,在职博士的意义正在发生改变目前,各学校定向博士名额越来越少,很多学校甚至不再招收定向博士。
1、在职博士求解惑?
在职读博士首先是要考虑自己的基础和可以有效利用的时间以及可以选择的专业学科方向。从报考角度看,应该是问题不大,即使单位领导不同意也可以报考。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只要不耽误工作就行。甚至有瞒着领导考上了在职博士,从另外的城市定期跑到学校听课的都有,这方面主要是看怎么安排和协调时间。有个别课程,比如自然辩证法等,跟老师交流一下,甚至不来上课也行,只要提交要求的课程论文就可以了,
当然,这就要看你怎么与任课教授沟通协调了。至于选修课,基本上都是不上课的,最多第一次课交代一下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自学为主,最终提交课程论文结束,至于说基础,一般是指课程与课题研究基础。如果MBA期间没有写过像样的公开发表论文,做博士论文的基础就可能有欠缺,其次,博士课程最花时间的还是英语(包括口语听力和文献阅读),三类课程都要考试,所以英语基础不够就比较麻烦。
其中某些课程是外籍教师主讲,来的很认真,通常是人人过关,所以时间不够,缺课可能受罚,当然,英语基础好,那就不是问题。至于学科方向,可能倾向于管理工程这方面的学科,这些专业方向比理工科在职博士容易完成学业,选择的时候,自然应该选择有研究项目做的博导,同时上网查一查其研究论文展示的方向是否自己感兴趣并有基础。
如果是有兴趣,或恰好自己也从事这方面的务实工作,那就很容易结合课题进行研究,毕业论文和公开发表论文都有支撑,研究也容易做下去,毕业的希望就很大。还要注意一点,因为是在职,导师肯定不会像指导在校全日制博士那样肯花时间或循循善诱,主要靠自己钻研问题,但是至少要保证能主动与导师沟通。要导师主动与你沟通,可能没法指望,
2、想要读博,导师告诉我走申请-考核制,为什么不统考?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看到这个话题,小西只能再次感慨到读博真的不易。前天,小西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解析申请-考核制(博士入学渠道之一),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即“普通招考,报名了起码有资格考试;而申请-考核制,太多的人连资格审查都过不了”,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019年2月发布)中,着重提及“完善博士生申请-考核和直博等选拔机制”。
继西北工业大学2020年受次实现申请-考核制后,42所双一流高校将全面采用申请-考核制,在高校每年发布的博士生招生简章中,其实关于申请-考核的要求说的不是非常具体,毕竟不同专业间差异性很大。因此,二级学院会发布详细的选拔公告,进一步细化具体的条件,尤其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我读博的时候,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群体数量远没有如今多。
尤其是在名校采用了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的“非升即走”模式后,很多年轻的研究者被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期,少量没有课题经费的老博士也被取消招收资格。尽管当时博导数量少,但是一个博士生导师每年可以招收3-4个博士生,大牛导师(有学术帽子)一年甚至7、8个,当然,这里面不少人是在职博士,尤其是其他院校仅有硕士学位的大学老师。
挂名读个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在能在本单位有机会晋升副教授,不过,博导群体的数量总体提升后,博士招生计划的扩增速度没跟上。结果就是招生指标相对缩减,如很多高校的博导如今一年仅能招收1个博士生,这导致如今很多学生有心想读博,却没有好的平台和导师接收,我们那时候感觉想读博不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历尚未贬值,硕士学历满足绝大部分岗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