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职称方便去挂职,比如XX专家团队成员、XX评审委员会成员等,职称都是硬性条件。看公司管理层,甚至是中层的简历,职称一栏大部分是高级,其实拿了这个证就懂那些事情吗,获取职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参加评审,一种是参加考试,目前大约有十个专业是通过“以考代评”的方式,而其他的都是要参加当地组织的评审。
1、什么是职务什么是职称?
其实这两者很好区分的!以公务员为例,职务按级别分为国家级正副职、省部级正副职、厅局级正副职、县处级正副职、乡科级正副职。其中又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像市委书记、市长或者一些部门的局长这些都是属于领导职务,而非领导职务有巡视员(厅局级)、调研员(县处级)、主任科员(乡科级)、科员和办事员,非领导职务属于虚职,有不少都属于临退休时为了解决待遇问题而提拔的,也有一些是因为单位没有实职的职数,因此提拔后只能先担任虚职。
因此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处级单位的副局长(副处级)还挂着“调研员”的职务,其实这个人的级别已经是正处级了,在我国,只要职务级别上去了,那么不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经济待遇和实职并不会有很大的区别,只是权利没有那么大。而职称在我国分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还分为不同的系列,比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而获取职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参加评审,一种是参加考试,目前大约有十个专业是通过“以考代评”的方式,而其他的都是要参加当地组织的评审。
职称的应用主要是在事业单位中,获得职称后还需要单位聘用才能增加工资,一般中级职称的工资待遇和科级领导差不多,高级职称和处级领导差不多,但是,虽然职称能够提高经济待遇,但是享受不到政治待遇,即便一个人聘用了高级职称,但是如果没有职务级别的话,只能算是一个普通职员,还是要受到一个普通科长管辖的。所以正常情况下,职务级别的提升优先级肯定是要高于职称级别的,同样职务级别的提升难度也是更大的!,
2、职称是什么,为什么要评职称?
职称,简单说是“技术职务称号”,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标志,它反映着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为什么要评职称,这是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作为职场上的人,管理者如何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显然不能大水漫灌、雨露均沾,需要设定一个尺度,于是职称的评定就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尺度——根据职称的高低,设定薪酬待遇。
3、有专家说职称是教师一生追求的荣光,在职称工资化的当下对教师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影响?
这还真是一名“砖家”,提出了一个相当“砖噎”的观点。本来职称工资话、阳光化并不是啥子坏事儿,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容易被曲解和滥用,这就跟国内现在科研风一样,唯论文数量、唯SCI论,完全朝畸形的方向在发展,职称本身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社会层面的肯定和认可,所以职称评审不应该局限在现有的几个维度上,而应该是多元化、多角度的综合评价,特别是教师职称领域,学生、家长、教师团队、教学质量、师德等,都应该纳入评价体系内,而不能仅仅由几个狗屁专家来做所谓的专业评价。
对于那些兢兢业业,不乐意去追求职称评审,却教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的教师,也应该开通特殊(破格)评审通道,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在教师评价领域更应该大力推广,职称对教师来说,应该是个水到渠成的东西,而不应该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也不应该成为教师收入的拦路虎,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优秀的学习品质,如果教师们一心去追求评职称、各种手段花样别出,不仅是对教师这个岗位的不负责任,也给学生们留下了错误的价值观。
所以职称工资化,现在有些过于滥用,过于随意,更靠谱的形式应该是把教师的基本工资涨上来,职称工资不用太高,锦上添花足矣,就像国务院特殊津贴一样,钱不多,但是叫出来就是一种肯定,教师应该有这种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应该来自于他/她是否带出来优秀的学生、是否以身作则承担榜样的作用、是否真的如园丁一般倾尽自己的所学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