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国税地税之分国税、地税之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皆有之,区别主要在于所征收税种不同,大家不用担心有重复征税。清水正好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20年前,我参与策划、筹备、落实完成了我所在乡的”乡改镇”工作,镇可以与乡合称为”乡镇”,如”乡镇企业”、”乡镇政府”、”乡镇卫生院”等等。
1、乡和镇有什么区别?
清水正好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20年前,我参与策划、筹备、落实完成了我所在乡的”乡改镇”工作。乡镇都是县级下属的基层政权组织,一般来说,乡以农业农村为主,镇以工商镇区为主。乡改镇,在经济总量、镇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总人口、非农人口占比、镇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占比,诸方面都有指标、标准,后几个标准,当年是20000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十以上。
我们就是因为最后一个指标,才决定政府所在地迁址的,乡镇一般都是正科级建制,(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乡镇有可能是正县或副县级)但人口、经济大镇,国家、省市级试点、重点镇,有可能是副县、正县级。正科级镇,也可能主要领导高配(县委常委、县人大政府政协副职),享受县级待遇,在城建投入、财税体制、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均优于乡。
这也是各地纷纷撤乡建镇、并镇的原因和动力,镇可以与乡合称为”乡镇”,如”乡镇企业”、”乡镇政府”、”乡镇卫生院”等等。也可以与城并称为”城镇”,如”城镇人口”、”小城镇建设”、”城镇就业率”、”城镇化”等等,一句话:”镇乃城之尾,镇乃乡之头”,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哦!戏言曰:全国最大、最有名的镇——景德镇,不在此例,
我在行政机关厮混了12年,经历过由乡改镇,再由镇改街道的过程,对乡、镇、街道的设立有一定了解。严格地讲,乡、镇、街道均是市(县)所辖的一级区划,乡、镇设四大班子,算一级党委、政府,街道的党工委、街道办是市(县)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不算一级行政机构,其按照城镇化水平的不同而设立:一般市内设街道,支柱产业为工商业;市外辖内人口超过2万,且非农人口超过10%,工商业有一定规模可设镇;辖内以农业人口为主,支柱产业是农业的设乡。
按理,乡、镇、街道的级别都应该是乡科级,但在官本位的中国,现在的行政级别比较乱,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下面的乡、镇、街道,其行政级别是正处级;只有地级市、县级市、县下辖的乡、镇、街道的行政级别是乡科级。即使同一级别市(县)所属的乡、镇、街道,虽然行政级别一样,但分量却不同,街道重于镇,镇又重于乡,
2、国税和地税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国税地税之分国税、地税之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皆有之,区别主要在于所征收税种不同,大家不用担心有重复征税。在我国,按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前者为国务院直属机关,后者归属地方政府,税收分别进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现行的分税制基础,和征税种类划分,是在1994年奠定的,这次改革也对后来的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94年分税制改革”上世纪80、90年代,中央财政陷入尴尬,在“财政包干”的背景下,中央地方“分灶吃饭”,给予了地方政府投资权和财政收入处置权的扩大,使得地方政府投资动机空前高涨,而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地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管控企业的旧体制,又使得各个层级着眼局部利益,促成了不计后果的盲目开发和重复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彼时中国的行政体制又不能对地方政府的行为有任何有效的制约,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最终引发1993年的经济过热。
与此同时,虽然经济高速增长,GDP平均增速达到9.5%,但是,税收的增速明显落后于税源的增速,1979年到1993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7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8.4%,而到1993年已经下降到的12.6%。由于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甚至发生过两次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