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理解起来对于一些人有难度,但中医自己就所言及的五行本质,是没有什么根本的歧义的。如果你要知道的五行是中医的解释,中医早就有说法了,由此可知,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只能取象比类的思维,可以让中医的人与自然规律最好的结合,使得中医的人,既是身心合一的,又是与自然密切联系的,还是天人合一的,又是能够与人发生联系的。
1、中医常说相反,相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首先谢谢邀请。您所说的是中药中的“配伍七情”,也就是中药在配伍时的七种情况,所谓“相反”、“相恶”只是其中的两种情况。那今天我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中药的“配伍七情”以及十八反和十九畏,所谓“配伍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既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去除绦虫,
相须是指性能功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够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够提高主药疗效。
如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木香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大黄可以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相恶即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够削弱人参的不起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能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另外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疗的症候有关。相反即两种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为了方便记忆,中医将其编成歌诀: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配伍七情的最大作用就是指导中医在临床使用药物是如何能够避免药物毒性的产生,将药物的有效性最大化的利用,更好的为广大的患者服务。
2、中医所说的“五行”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要知道的五行是中医的解释,中医早就有说法了,最简单而最常用的解释方式不外乎,“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爱稼嫱”。虽然理解起来对于一些人有难度,但中医自己就所言及的五行本质,是没有什么根本的歧义的,如果你要的的是科学的定义,那只好说对不起,科学的五行解读还没有出台。中医是取象比类思维的产物,不懂取象比类,要弄懂五行,还真有点难,
为什么中医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思考,而不用现在的逻辑思维?只能说,取象比类的思维,可以让中医的人与自然规律最好的结合,使得中医的人,既是身心合一的,又是与自然密切联系的,还是天人合一的,又是能够与人发生联系的。西医的思考,似乎更适合很多人的逻辑思维,不过,这种逻辑背后,西医的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生命,这还是人吗?把自己当机器人的人,是不需要考虑人的生命特征的,如此才有反中医的人立论的基础,但显然这不是中医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