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很小的时侯每当家里包馄饨之类的美食,我总是乐此不疲坐在桌旁学着大人的样包馄饨,就这样常此以往在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逐渐学会了包馄饨,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学会了调制不同的馄饨馅料,值得自豪的是目前我做馄饨水平不夸张的说在家里独挡一面,深受家人欢迎和好评。
1、做馄饨哪里学好?
说起做馄饨,我是在家学的。记得在很小的时侯每当家里包馄饨之类的美食,我总是乐此不疲坐在桌旁学着大人的样包馄饨,就这样常此以往在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逐渐学会了包馄饨,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学会了调制不同的馄饨馅料,值得自豪的是目前我做馄饨水平不夸张的说在家里独挡一面,深受家人欢迎和好评,两个月前我同事来家坐客正巧赶上我做海味馅馄饨,品尝后赞不绝口,这多少让我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也让我爱吃醋的媳妇有些心生嫉妒。
2、无锡哪里的小笼包好吃呢?
无锡人的最爱——小笼馒头前面说过了无锡人的面和馄饨,再来说说无锡人的最爱——小笼馒头,印象中,小笼馒头是最能代表无锡的小吃。因为面和馄饨,你可以在周边城市吃到相同或相似的味道,唯独小笼馒头,只有在无锡能吃到这个味道,连江阴、宜兴(无锡所辖县级市)都有很大的差异,周围很多城市也有小笼馒头,但那个差异就更大了,
小笼馒头其实应该称为小笼包,在无锡方言里,是没有包子馒头之分的,一律称为馒头。虽然现在称小笼包的人多起来,但只要一说无锡话肯定是“小笼馒头”,已经难以考证为什么叫作小笼馒头了,应该是蒸馒头的笼屉小而得名吧,那么小的馒头,一笼十个,不多不少。汤汁是必须的,不明就里的人把小笼称为灌汤包,其实是不对的,
聪明的无锡人在馅里恰到好处地掺入了皮冻,在炉子上蒸个六七分钟,皮冻全部化开,变成鲜美的汤汁。在无锡稍有名气的馄饨店里(小笼馒头肯定是和馄饨一起的),服务员在分馒头时如果不小心,把皮夹破了,一定会把这个小笼送给你吃,因为没汤汁的小笼是没人会要的,甜也是必须的,好多外地人不习惯这种甜,甚至有一年在天津,出租车司机听说我是无锡人,直接说:吃过你们的糖包子。
也许是无锡自古富庶不缺糖的缘故,甜,一直是无锡人钟爱的味道,小时候跟着父母出门作客,很多人家待客的不是茶水,而是一杯糖水,而且对你越尊敬糖就放的越多。当然,小笼馒头里的糖是有分寸的,必须衬托出鲜味来,吃到嘴里先是一种淡淡的甜味,然后被肉的鲜香味盖住,直到汤汁淌满你的口腔,在江南,这种带着甜味的小笼是无锡特有的,以后走遍千山万水,只要尝到这略带甜味的味道,就会勾起思乡之情。
小笼馒头装载着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在衣食匮乏的年代,糖、油、肉,甚至面粉都是限量供应的,吃一次小笼馒头,就把这些吃齐了。当然,小笼馒头也不是象现在随便吃的,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去吃上那么一回;又或者去外地走亲戚,会装上一竹篓的小笼馒头(三十到四十只吧)作为礼物带走,这种装篓的小笼一般只蒸七分熟,这样拿出去的买相比较好,吃的时候再重新蒸一下。
到了七十年代末,经济稍有好转,见到比较多的人,因为打赌输了会请吃馄饨小笼的,更有直接打赌能吃多少只小笼的,阁老就亲眼看到两个年轻人打赌吃下足足100只小笼馒头,结果,馒头是吃完了,两个人也反目成仇,因为那100只馒头钱,毕竟是小半月的生活费啊。到八十年代,物质丰富了,市场上的各种品牌的小笼馒头也多起了来,和馄饨不同,小笼馒一般只有肉馅,考究一点的有蟹粉和蟹黄,
记得有一家店,每笼有一个菜猪油的小笼馒头,但好景不长,很快也就淹没在这常态的小笼馒头中。馅虽然千篇一律,但味道却各有不同,偏甜的、偏鲜的、卤汁特别多,形成了各个特色品牌,一旦功成名就,便可经久不衰,目前无锡市场上除了百年老字号,有些名气的不下十多种,有些“新贵”也混了三十多年了,小笼馒头虽然好吃,但也讲究个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