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教育机构,对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时候,书院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地方,宋代以后,书院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教化人才,传承学术,更弘扬文化,促进思想的自由发展,丽正书院的设置源于一次大规模修书的行动中。
1、古代皇宫里给皇子、公主学习的地方叫什么?
公主在哪儿学习我还真不大清楚,不过皇子在哪儿学习还是记载蛮多的。清朝自康熙以后不立太子,皇子们都在上书房学习,无甚分别,而明朝是立太子的,所以普通皇子和太子的学习地点不同,流程虽然相似但也有细微的分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把皇太子及诸皇子安排在“大本堂”集体念书,永乐以后,太子和诸皇子学习的地点就分开了,太子改在文华后殿,到了明世宗时,又改为在便殿的东厢房学习。
而其他皇子读书的书堂地点则位于皇极门右厢房,皇太子第一次读书上学还有个仪式叫做“初出阁仪”,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开学典礼的高端定制版吧,流程挺烦的,不多说。举行过开学典礼之后平时的讲读流程就简单一点,不过还是比现在复杂多了,其他皇子的读书就没那么高端了,没有隆重的开学典礼,但是抛开皇家的种种形式主义不谈,总体而言,大家学的内容都差不多,都要写作业,写字是“春夏秋月、每日写一百字”,冬天减半,隆冬酷暑和节假日可以暂停写字,然后写的作业要交给内阁检查批改,学书法的方法也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先从描红开始,描红写好了再临摹,总之,他们学习也不容易啊至于说公主在哪儿学习,好像记载的还真不多,我估摸着还是以宫中的女官教育为主,就直接在闺房里念念书得了。
2、古代的书院到底是做什么的?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教育机构,对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历程。据文献记载,书院兴起于唐代时期,这一名称最早指的是一种收藏、整理、校对书籍的官方机构,在唐玄宗时期,属于编制内的官府组成部门。清朝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
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作为官方机构,书院一开始就更多承担了政府机关的管理职能,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朝廷在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立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在此讲学、宴饮、赋诗,丽正书院的设置源于一次大规模修书的行动中。当时,唐玄宗采纳大臣的建议,命令整理古旧藏书,据《旧唐书》记载:“于东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写,广采天下异本”。
这次书籍整理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李隆基很是高兴,因为在乾元殿里撰写整理了经、史、集,在开元六年冬,唐玄宗把乾元殿更名丽正修书院,设置了院使及检校官,并把修书官改为丽正殿直学士。至此,丽正书院宣告成立,它作为政府直属机构,书院就正式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政府机构的书院,其职能不断拓展,教育职能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士人愿意接受书院教育,
同时,这一机构也逐渐在民间发展壮大起来。“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曾经写过一首《题玉真观李泌书院》的诗文:“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李泌和韩翃是同时期的人,他曾经历仕四朝,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代宗即位期间,两度隐居衡山。诗文中的“李泌书院”就是一个私人书院,
唐末五代时期,战争烽烟不断,社会日益动荡,虽然一大批读书人抱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无可奈何之中,他们一头扎进古字堆里,潜心读书,游走讲学,这时候,书院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地方。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私人书院,这些书院往往以地名、自己的名字或官职来命名,朝廷设立的书院门槛高、难度大,一大批想读书的儒生被拒之门外。
私人建立的书院越来越多,这为更多的读书人打开了学习通道,加上私人书院环境清幽、膳食便利、教学认真,大批学子蜂拥而至。他们在书院里读书修学,继而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就这样,书院也由唐代时期中央官府的藏书机构,转变成为民间学子的读书之地,时间往前走着,书院又扩展成为古代学者聚会交流的一个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