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始人杨淇,融合中医经络学、五行文化和印度瑜伽体式,启动人体十四正经的能量,调理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旨在营阴阳行气血,疏通情志,知未病而治未病。
1、经脉究竟是什么?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来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源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zhidao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与筋膜是什么关系?
现代经络研究及其与筋膜的关系经络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学者从探讨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生机理机制和经络循行路线的物质基础着手,应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深入探讨了经络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等。国内一直遵循“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经络研究16字方针,其中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3个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而“阐明本质”则成为当今经络研究的热点[13],
有者将经络的研究分为四大主流学派: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和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14]。其中神经生理学派代表人物如早期我国著名学者张锡均的“经络-大脑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孟昭威的第三平衡论生物全息论学说,张秉武的“波导论”学说等,这些学说当时曾受到国际上高度重视,日本学者在评价我国经络学研究所取得成就时曾一一加以介绍[15],
生理生化学派的学者对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激肽A(NKA)和组织胺等多种递质的观察,并结合经穴处Ca2 离子浓度的研究后认为,经络是针刺激活交感神经并促进这种信号传递的结果[16-17]。生物物理学派的祝总骧教授在1988年10月25日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研讨会上正式宣布:“经脉线不是一条简单的单一结构和功能的线,而是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18],
此理论的提出在世界上为第一次。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在近年来愈来愈广受重视,结缔组织将有很大潜力,当经络研究的热点集中到“阐明本质”的最终一步时,整体间隙学派的研究近年来愈来愈被广受重视。随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应从中医理论的整体性角度来认识或入手研究经络的本质,基于发育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的靶点描准了机体的固有结缔组织,
国内学者通过声测经络技术,对切皮前后、切断筋膜组织前后的家兔十四经脉中各经某一穴位声波波幅值变化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采用针刺相关穴位开展家兔模型实验,验证了经脉线附着于筋膜组织,为经络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19-21]。同时国外亦有学者提出针灸经穴网络是间质结缔组织网络表象的假说,并应用虚拟人体数据,推断机体的结缔组织与针灸作用的发挥有关,其中来源于人体胚胎中胚层间充质衍变的结缔组织可能起到潜在的重要整合角色,该推断得到了ElisaEKonofagou在结缔组织分裂位面超声影像实验的支持[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