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道术为天下裂,谁都可以提出一整套解释时代、解决问题的思想学这些都可以被纳入子学,所以在这一时期,儒学也是子学的一种。我个人是不赞同把经学的开端划在汉武帝时期的,因为,经学其实是一种“大经大法”,是普适性的人类行为的法度,子学,就是思想家提出的自己的学而经学是国家运行的根本依据。
1、子学和经学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挺好。一、先说些基本的从概念上说,子学就是诸子之学,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的概念,而“诸子学”往往就用来指称一家一派的学术思想,和“哲学”有一些近似(只是近似,不能等同)的地方。在先秦时期,道术为天下裂,谁都可以提出一整套解释时代、解决问题的思想学说,这些都可以被纳入子学,所以在这一时期,儒学也是子学的一种,
而经学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的。在先秦,许多子学的著作都可以称为经,但这个经是“经典”的意思,与经学的“经”不同,经学的“经”,具有一种普世的、自然法的含义,是指当一种思想被从政治上定为一尊,从意识形态上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成为上至贵族下至百姓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则后,就成为了经学。因此,一般意义上说,经学是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开始将儒家定为一尊,到清朝覆灭这一时期的儒学,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即使在诸如唐朝这种把道教、佛教提高到极高地位的时期,经学仍然是儒学。这是因为,作为经学的儒学,并不只是在庙堂上高高在上的一些死板的学说,而是用来规定朝廷礼乐制度,规定老百姓的风俗生活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作为经学的儒学,在历史中已经深深嵌入了个体的行为和生活中,这是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学的根本要义,并不仅仅是因为被官方指定了,或是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了才成为经学的。
换言之,经学,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宪法学”,因为在西汉,的确存在着“春秋决狱,三百篇为谏书”的现象,甚至到了清代后期,常州学派的刘逢禄还曾经在朝廷上引用经学,成功的解决了越南提出的外交难题,因此,子学,就是思想家提出的自己的学说,而经学是国家运行的根本依据。两者具有天壤之别,你可以联想一下欧洲的“神学”,当然经学并非神学,但神学对欧洲中世纪各基督王国的意义,其实和经学是相似的。
那么,经学和儒学是什么关系呢?作为经学的儒学,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即使在西汉,一些后来被当做经学典籍的儒学著作,比如《论语》《孟子》,在《汉书艺文志》里是子书,当然,随着经学典籍逐渐拓展到十三经,我们也可以说,在古代,经学就是儒学,但儒学并不总是经学。二、再说点展开的楼主提到了冯友兰的那句话,大意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之后,中国从此进入了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结束了,
这句话是冯友兰的个人观点,在学界也并不是绝对被认同的。因为关于经学的开端和结束,关于当代中国是否还有经学,这都是一些有趣但聚讼纷纭的问题,就此问题,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只是个人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个人是不赞同把经学的开端划在汉武帝时期的,因为,经学其实是一种“大经大法”,是普适性的人类行为的法度,
那么,在古代,这种法度的基础来自于周公(六经皆史),而这种法度的创立显然是创立于孔子之手。孔子制作春秋的意义,就在于他首先建立了这种法度,孔子活着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活着的“经学”。那么,孔子死后呢?孔子死后,他的法度存在于儒家经典中,也就是说,经学是通过儒家经典来界定的,所以,我认为经学的起点不是汉武帝时期,而是“孔子之后”。
概括来说,所谓“经学”,就是“孔子之后”,如若不然,在清朝灭亡之后,中国是否还存在经学?如果存在,是什么?如果仅仅把朝廷的推崇、指认来作为经学的标准的话,那么,在民国时期的经学是“三民主义’,而建国之后的经学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如果不把政治因素作为唯一的条件,那么,透过今天仍然广泛存在的比如孝、比如礼等,那么今天的经学仍然是儒学,
2、国子监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