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关注的不是孩子达到了什么水平,考出了多少级,而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全力以赴,百折不挠。在孩子入学之前,所有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举个例子,假如孩子喜欢音乐,你希望对孩子进行启蒙,需要报音乐培训班吗,怎么学比学了什么更加重要。
1、学前班的孩子适合报什么班?比如心脑算,珠心算有没有必要?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弹性的问题,怎么决定还是取决于家长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个问题的执行人是家长,协助人是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珠心算班,但是承担后果的是孩子孩子从出生到学前,我们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义务教育的开始做前期铺垫。那么,0到6岁这个学前阶段,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过度的开发,过早的开发,都会对孩子有伤害,
零岁到三岁孩子是靠视觉触觉听觉等一系列感官,来感受外界认识世界,其中2到3岁是语言发展的高发期,在这个阶段,要求家长用丰富的绘声绘色的语言,跟孩子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3到6岁是性格行为养成时期,所有的规律,规则,处理事务的态度,健康的人格都在这个过程中用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发达国家素质教育里面的快乐教育阶段,孩子就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这一切,如果我们的教育跟踪非常的丰富,各种知识的拓展,已经潜移默化的植入到孩子的潜意识里,(学前教育没有硬性规定,各种方式方法可随时随地的变换交叉)那么我们没有必要报任何仪式性的班,我们的孩子只负责快乐就好,
2、孩子上小班,用不用现在就报培训班?如果报班的话,什么班比较合适?
我觉得报不报培训班关键要想清楚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报培训班?目的是什么?报培训班是要付出时间精力还有金钱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动机和原因。仅仅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读就去报班是不可取的,盲目跟风的选择不会带来任何效果,所以想清楚报班的目的很重要,可以想想自己最看重孩子哪些方面的成长。文化类的,为以后读小学打基础?运动类的,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好身体?还是艺术类的,希望孩子能拥有一技之长,发掘艺术天分?每一个领域又可以继续细分,想得越清楚越细致,才能有更长久的坚持,
2、报班是达到你目标的唯一途径吗?你的目标越清楚,这个问题就越好回答。举个例子,假如孩子喜欢音乐,你希望对孩子进行启蒙,需要报音乐培训班吗?其实有很多方式都可以提高音乐素养,比如多听音乐会,感受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或者让孩子接触不同乐器的演奏曲目,感知声音的魅力;观看优质动画片,感受电影配乐强大的表现力,
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寻找音乐的来源,锻炼孩子听觉的敏感度,家长做个有心人,可能会有比报班更好的效果。3、在报班之前,想清楚要为它坚持多久,如果觉得专业的事要找专业的人来做,报班未尝不可。但是,在报班之前,想清楚要坚持多久,一年,三年,还是更久?任何领域的学习没有五年以上的积累,是很难出成绩的,一周仅仅1-2次的课堂教授,回家不复习不实践,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当遇到困难,当过了最初的新鲜期,自己和孩子还能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吗?当孩子进入小学面临考试的压力时,是否要对培训班作出取舍呢?最后,谈下自己的观点,在孩子入学之前,所有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通过某个领域的长期学习,积累“做成”的感觉,让孩子相信他可以,他能做到,所以,怎么学比学了什么更加重要。
家长要关注的不是孩子达到了什么水平,考出了多少级,而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全力以赴,百折不挠,当他畏难而停止不前,家长有没有给到及时的鼓励和支持,给足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任何技能都有可能过时,但是孩子内心的坚定和自信是永远不过时的,所以,报班学习只是途径,不是目的,不轻易开头,但只要开了,就要全力以赴,不辜负彼此,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