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问题中间的两个概念加以界定,“机构培训老师”是指“培训学校老师”,“学校老师”是指“公办学校老师”。学校老师在学校做饭非常合理,不但合理而且非常合法,如果学校规模小,又没有食堂,有些老师距家很远,他们不在学校里做饭,吃什么,公办学校即使没了学生,只要学校在,教师编制在,教师的工资福利一分钱不会少;培训学校,学生是载舟之水,有水则舟浮,无水则舟倾,没了学校哪有工资。
1、学校老师在学校做饭合理吗?
学校老师在学校做饭非常合理,不但合理而且非常合法。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人人需要,这是人生存的首要条件。老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要吃好一日三餐饭,才有体力和精力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学校规模小,又没有食堂,有些老师距家很远,他们不在学校里做饭,吃什么?难道他们可以天天到学生家去吃饭吗?这肯定是不可以的。
他们必须要在学校里自己做饭吃,以前我们学校有两位外地的老师住校,学校还专门为他们建了一间厨房并配齐生活用品以供他俩烧锅做饭。当时学校经费特别紧张,没有能力顾请炊事员,他们都是亲自动手做饭,为了节省时间,常常是做一顿吃三餐,那时候燃料非常紧张,校长经常到生产队找队长商讨帮助解决一些柴草给住校的老师烧锅做饭。
2、对于机构培训老师和学校老师,两者的区别和异同点在哪里?
我把问题中间的两个概念加以界定,“机构培训老师”是指“培训学校老师”,“学校老师”是指“公办学校老师”,相同点都是老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培育人才的职责。要比较老师的区别,首先需要了解教师所在的学校,公办学校是体制内的学校,是吃财政饭的学校;培训学校,是体制外的学校,是民办学校,是靠收取学生费用而生存的学校。
公办学校即使没了学生,只要学校在,教师编制在,教师的工资福利一分钱不会少;培训学校,学生是载舟之水,有水则舟浮,无水则舟倾,没了学校哪有工资,这就决定了老师的观念,出现以下不同:1,学生观。学生对公办学校来说是地下之水,与老师的切身利益没有直接关联;学生对培训学校来说是载舟之水,与学校的生计、教师的利益密切相关,
所以培训学校的老师,更关注家长的诉求,更在意学生的进步,更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孩子上进心。2,绩效观,民办学校的人事机制,是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争性要比公办学校的老师大的多,培训学校的老师更在乎学生家长的评价,学生成绩的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提升,3,教育观。民办学校老师更关注学生积极心态的调动,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情绪状态的调整,情感方面的沟通,
同时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方面,下大功夫。这些正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高低的前提,可能正是由于这两者之间有这么多不同点,加之培训学校上课时间是在公办学校放学以后,才促使公办学校学生家长,为学生寻找放学后、双休日及假期里的学习场所,为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选择社会上的培训学校。
3、老师打电话请家长到学校交流学生的情况,家长最后问老师“在哪个学校啊?”,你怎么看?
“三味”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虽然尚未遇到上述这样夸张的家长,但不清楚自己孩子在哪个班,上哪个年纪的家长,却是大有人在,在此,\
家长都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哪个学校读书,这样的事,对家长而言,确实很尴尬;人们听起来,不免觉得很慌唐!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几件媒体报料:据网爆,一位爷爷去幼儿园接孙子时,居然认错了孩子,将别家孩子接走。离谱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爷爷接走“孙子”4个小时里,不仅带他逛了菜市,中途还带他去医院打了感冒针,如果说爷爷接错孙子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孩子亲爸送孩子上学而送错学校,恐怕就说不过去了!看来,有些家长还真是“只负责生孩子”,而将“育孩子”的责任全然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