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其实就是常规的我们所说的施工图量差了,这类要结合项目合同类型,如果是单价承包合同,这个就正常的工程数量偏差处理即可;如果是施工总价承包合同,首先建议搭顺风车,在施工的过程中,搭接其它变更项目,将数量纳入,前提是要与设计单位沟通好;如果前面一条路走不通,受总价承包合同条款约定,只能走风险包干费处理。
1、采购预算怎么做?
首先分析每一份报价单,有供应商分项不清晰的,有供应商隐藏报价的,有供应商重复报价的甚至还有供应商已经在给自己”留后路”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发现三家潜在供应商中综合打分最好的H公司的成本结构如下:电气、气动、机械、视觉还有管理成本,人工成本,设计成本与利润。其整体成本高出A公司南亚工厂23%,
考虑到H公司的质量获得业内公认,总部对这个供应商除了价格之外的其他印象都满意,采购就此展开漫长的砍价拉锯战,H公司作为业内的资深玩家自然对客户的关注点一清二楚,来来回回数月,项目进度一拖再拖,采购的砍价刀都卷了刀刃,价格都没降到20%以内。转眼间,行业整体趋势骤紧,总部有人放风要放弃投资,如果此刻放弃投资,对于中国区而言不仅会丧失先进产品本土化机遇,继而影响到A公司未来数年内地市场的竞争力,更严重的后果可能是本土上千人的饭碗遭到冲击。
作为采购的我们责任重大,干系重大,采购部组队研究各家报价,抽丝剥茧发现除了人工成本被重复计算外,电气控制系统,视觉系统,伺服系统,模组等硬件的核算价格跟国外也有较大差异。难道中国的采购成本真的贵?于是我们向国外同行发出支援申请,希望他们能够帮我们跟这些品牌当地的采购渠道去确认价格,国外同事如下回复,“A公司跟这些硬件品牌都有全球价格协议,刨除关税的影响,这些产品的价格国内外应该是同一价格水平。
”带着这个回复,我们与包括H公司在内的三家供应商继续谈判,进展无比艰难,每家都认为自己是业内领导者,都觉得自身的采购价很有优势,此刻我们果断决定拆分报价,以A中国公司的名义跟Bom中核心的PLC,伺服,视觉、模组,减速机等各个品牌原厂的本地销售组织展开对话。经过对话我们发现如下情况:第一,潜在设备供应商将他们的采购的元件的价格加了过高系数第二,人工成本重复计算,
2、工程量清单漏项,造价公司如何处理?
从标题上看上去,个人理解有以下三种情况:情况1:例如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现场需要采用搅拌桩进行地基加固,然后进行填方,但是甲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内只有填方,地基加固项目清单漏项。情况2:例如钻孔桩施工包括:护筒埋设、钻孔、泥浆外运、钢筋笼制安、混凝土灌注、凿桩头,乙方拿到招标预算后,发现组价时泥浆外运未包括在单价内,
情况3:一些措施项目,在清单内未能体现。这三种情况的处理方式:1、第一种其实就是常规的我们所说的施工图量差了,这类要结合项目合同类型,如果是单价承包合同,这个就正常的工程数量偏差处理即可;如果是施工总价承包合同,首先建议搭顺风车,在施工的过程中,搭接其它变更项目,将数量纳入,前提是要与设计单位沟通好;如果前面一条路走不通,受总价承包合同条款约定,只能走风险包干费处理,
2、第二种情况不好解决,如果出现我所说的泥浆外运漏项,可以从环保角度入手,搜集项目所在地环保方面的文件或者让环保局出具相关文件,通过变更设计处理;这类有过先例的。3、第三种情况在铁路项目上一般是很难解决的,按照清单计价规范里面的说法是可以编制方案报发包人审核后,增加合同额,但是在铁路上措施费一般都是包干使用,不予调整的,迫不得已只能发挥“风险包干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