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现在已经出到第10版了-------中国心理学的艰难发展------------1917年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北大教授陈大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属于非科学,最后,回到原题,我们来看看心理学是不是伪科学。
1、学心理学专业怎么样?
你好看了你的问题,不由的让我想到了我的过去,因为我曾经自卑、不自信、叛逆、在经历了一些激烈的冲突后,我发现我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与情况。抱着改变已调整的心态,我选择了心理学专业,转眼即逝已经有8个年头了,8年里我改变了很多,我学到了很多,也帮助了很多的求助者,从一些求助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现在感觉心理学是我人生当中的一部分,
2、心理学是不是伪科学?
如果心理学是伪科学的话,只怕我们老校长蔡元培、老所长唐钺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图片说明:现代七大科学群,心理学是其中之一)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指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原来指自然现象,现泛指包括社会现象等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科学有如下几个特点:条件性。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有条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物理学的牛顿定律,只适用于物体不太大、不太快(太大、太快要用到相对论物理学),也不太小(太小要用到量子物理学)的情况。可证伪性,科学是能经得起检验的。比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预言了几种当时还没发现的元素,具有类似硼、铝和硅的性质,后来发现的钪、镓、锗正好一一对应,自洽性。科学领域里的知识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
比如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的维持,这和人们平时骑自行车或开车的感受是一致的。具体性,科学研究的是具体的问题,不是笼统广泛的问题。比如生物学研究的是动植物微生物等等,其次,什么是非科学:很简单,科学领域之外的都是非科学。也就是上面符合科学的几点缺了几条,比如文学、艺术,它们具有条件性(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创作出来)、具体性(有具体的故事或描绘的事物、谱写的曲目、雕刻的东西),但是没有可证伪性和自洽性(不需要证伪和自洽)。
又比如哲学,具有自洽性(自相矛盾就完了),但是没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是普适的而不是具体的),宗教也不是科学,因为宗教不存在可证伪性(神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最后,什么是伪科学?很简单,任何非科学领域的东西自称为科学,就是伪科学,这里面报含两个条件:科学的条件性、可证伪性、自洽性和具体性,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这就属于非科学了)。
打肿脸充胖子,硬说自己具备科学性的所有特点,文学、艺术、哲学从来没有自称为科学,所以它们不是伪科学。而那些“大师”、“神人”、“真人”,号称掌握“宇宙灵气”,“包治百病”的,肯定是伪科学,最后,回到原题,我们来看看心理学是不是伪科学: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属于非科学。因为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哲学思辨的方式来完成的,缺乏实证证据支持,也就是可证伪性,
比如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理论听上去不错,把人按照情绪稳定性和内外向分成4种气质类型,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感受,但是没有实验证据支持。后来人们通过实验研究才发现,人确实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和人格维度,但和血液、胆汁等体液没有关系,在现在,大部分心理学的领域属于科学,小部分分支领域还不能算科学。条件性:心理学的实验和研究都是有条件的,比如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光照、温度等实验环境,
比如我们所里用核磁共振机或脑电仪研究人类的大脑活动时,必须在电磁屏蔽的环境中才行,不然出来的全是环境电磁噪音。可证伪性:心理学的研究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虽然很多原来的实验在重复的时候发现得出的结果不一样(请搜索“心理学研究中的可重复性危机”),但是随着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的进步,可重复性是在不断提高而非不断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