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把英语作为选修课就好了,外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不应该当做一个学科,有兴趣的自然学的很好,之前义务教育学了10几年英语,都是哑巴英语,初到德国读博,人生地不熟,英语是唯一能勉强交流的,就根据需要场景使劲学,1年就完全交流无障碍了,所以感觉我们应该改变学习模式和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欧洲这边好多人都能说三四种语言,他们只是把外语当工具,结果都说的挺好的,值得借鉴,而我们义务教育10几年,都张不开嘴。
1、为什么上海人那么好辨认?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上海人也走不出这个道理,首先,与上海的地理环境有关。上海地处长江下游,处在出海口,面临浩瀚的东海,经年享受海洋性气侯的滋润,境内以平原为主,没有高山,仅有屈指可的几个小丘,又以细粮为主食,口味偏淡偏甜,人的身材比较细长且清秀,一口柔软沪语,语速较快,声音不大,吐字清晰,很有地方味道,
其次,与上海的文化密切相关。上海是移民城市,又面临东海,即有包容的胸怀,又得西风的浸染,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歉和的精神,具体来讲,上海人身上有这几种气质:秉持契约精神;做事为人比较精明还有点清高;打份比较时尚,社交讲究形象礼貌;说话比较简明准确且低调;注重私人空间;不爱管闲事;顾家爱老婆等等。
2、上海外企的员工英语都好吗?
正好我正在题主所说的上海一外企工作,我所经历的欧美外企对英语的要求大致是这样:入职面试时,对英语的要求:外企面试一般会有英语的部分。有两种,一种是国内的你的主管领导和你进行一些业务方面的英语对话,因为都是中国人,即使是英语也是比较容易听懂的。另外一种是外籍的你的主管领导或者管理层和你进行英文对话,这个要求相对要高一些,
不过一般面试你的人不管是哪个国籍,职务和素质相对较高,英文发音比较标准的。如果实在听不懂可以要求他稍慢些,其实外籍员工都知道汉语和英语差异巨大,他们对中国员工的英语一般是非常宽容的。一定要敢说,说英语的时候不要管太多,也别想什么语法对错,大胆去说是最重要的。其实想想咱们听老外说汉语,能听清几个关键词就大概知道意思了,
一样的道理。实际工作中,对英语的要求:因为我是销售类职位,沟通方面英语用的更多一些,一个是书面英语,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工作中主要沟通靠邮件,而且邮件也是体现工作能力,工作效果的重要参考,对于常用的句式,礼貌用语,描述的准确性等待要重视。其实平时工作中留心同事的邮件,可以学习到很多,以称呼为例,法国人喜欢用Dear,而美国人比较随意,一般Hello或者Hi。
另一方面是口语沟通,这个就得多练习了,因为工作中的会议一般有好几个人,外籍员工说话就比较快比较放飞自我。还有就是跨文化方面有些要注意的,比如我有一次提到一个美国的同事说Thatfatguy.另一个美国的同事就提醒我说不可以说人家Fat,可以说Large。总体来说,在外企,如果一般职位,大部分大学毕业的人英语都还是可以胜任的,
3、有人反对弱化英语?上海5年级前不考英语,减负先减英语什么原因?
4、有人说上海人学英语或其他语言发音相对较正,是因为上海话的发音比较全的关系吗?
是的,上海话除了普通话里的语素之外有一些独有的语素,总的来说语素更全,有助于学习外语(不仅是英语),举例来说辅音V,普通话没有,国内很多方言没有,欧洲语言都有,上海话就有而且很多,比如“微”“维”“味”“护”等发音都是V打头。再比如鼻辅音,普通话没有,欧洲部分语言有,上海话就有,那么学习这些语言发音就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