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观点认为“肾气通于耳,主闻音辨声,是胃之关,与膀胱相合,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开窍于二阴而主二便”,意思是,若是肾气充盈通畅,则耳朵辨音灵敏,关节行动便利,胃、膀胱及生殖等功能正常,排便顺利,头发有光泽。”,为什九窍的动物是胎生,并且都有五官四肢与十指趾。
1、中医补肾主要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肾,往往并不单指生理上的肾脏,而是包含更广泛生理功能的综合性单位,包括人体的水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化血生髓、滋养腑脏等等,因此肾气运化有常对于人体而言至关重要。只要养好肾,保证肾气通实,不仅整个人会精神焕发、减少生病,还能增强体质、健康长寿,中医观点认为“肾气通于耳,主闻音辨声,是胃之关,与膀胱相合,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开窍于二阴而主二便”,意思是,若是肾气充盈通畅,则耳朵辨音灵敏,关节行动便利,胃、膀胱及生殖等功能正常,排便顺利,头发有光泽。
相反,若是肾气不足,身体也会在耳、胃、膀胱、毛发、排便等多方面得到体现,补肾:辩证选择平补、滋补、清补、温补肾气不足,首先当时是补肾。但是补肾也要讲究方法,不同的症状需遵从不同的滋补方式,因此要结合自己症状,明确告知中医,在指导下专业用药,不可自己胡乱大补。1、平补法适用于肾气不足但未出现明显阴阳失衡症状的人群,此时应以益气填精药物为主,保证药性平和,没有寒热之偏,
这类肾气不足人群一般表现为腰背酸痛、小便增多、头晕耳鸣等症状,但没有畏寒怕冷、盗汗等症状。2、滋补法适用于肾精亏损严重,且症状较多较重的人群,此时应以峻补肾精的药物为主,在增补肾精的同时还要注意养血补气、滋养肾阴,3、清补法适用于肾气不足且阴虚火旺、阴虚津亏或是阴虚阳亢的人群,此时在滋补肾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入有益滋阴生津、清热泻火的药物。
这类人群除了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不利等肾气不足之症外,还可能会伴有口干舌燥、心烦目涩、牙齿肿痛等上火症状,4、温补法适用于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的人群,此时在滋补肾气、肾精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入温助肾阳的药物。这类人群除了会出现头晕耳鸣,腰背酸痛等症状外,还会出现四肢发冷、小便不利,甚至腹泻、浮肿等症状,
2、中医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医文化的精髓有三点: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治未病。天人相应是讲人与自然界要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治病也要因势利导,举个例子:现在都讲中医不杀死病毒,我们只是病毒的搬运工,把病毒扫出体外,病也就好了。阴阳平衡是讲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动静结合,荤素搭配,炼养结合,中西结合。治未病是指预防为主,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3、对于中医理论的“阳不入阴”具体是指的什么?(这里的阴与阳是指的什么?)?
曾经介绍过,为什么补阳的同时也要滋阴,做过这样的解释:阴相当于阳的容器,阳只有在阴的濡养下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阳相当于阴的作用体现,这里的阴阳,指的就是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素问·阴阳离合论》就说过:“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机体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之间,惟有始终发生相互作用,生命过程才能正常,如就脏腑而言,肾属水脏为阴,心属火脏为阳,心肾两脏的阴阳始终处于上承下济、相互交感的状态;否则将导致一系列心肾不交的病变。就整个人体而言,阴阳二气在布达周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相互作用,一旦交感受阻,就可因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或闭或脱)等严重病证。
比如《伤寒论·厥阴篇》所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阳不入阴,其本质就是阳气缺少了阴气的濡养,而发挥不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也就是《索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阴阳互藏、阴阳互用,阳不入阴,包括了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1、阳虚阳虚,则温煦作用减弱,气化功能减退,产热减少则见寒象,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白光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等;另一方面,阳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等功能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加之失于温通气化,则更易使血液凝滞,脉络蜷缩,脉搏跳动微弱或沉迟无力,或津液停聚不能气化而成水湿痰饮;阳虚兴奋作用减弱,则见精神不振、喜静踡卧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