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人谈话的时候,你自己要先归于中心。常常遇到一些人,语言实在枯燥乏味,有一些人,虽然言语不是特别有趣滋养,不过,他们懂得对方的心,了解对方要表达的是什么——也就是弦外之音,而且还愿意去附和、接话,那么这些人就成为难得的“善于倾听”的人了。
1、人与人不熟悉怎么交谈呢?
谢谢邀请!说话之道,就是把别人放在心里。跟不熟悉的人说话的确是有一些难度,比如,你不太了解对方的生活和工作,你不知道聊哪些?你也不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喜好,也不知道对方会喜欢你跟TA聊什么,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把对方放在心里,对TA有一份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好奇。比如,可以聊聊今天的天气,顺便问问:这么热的天气周末如何度过呢?假如对方告诉你TA去哪里玩,那么就顺着往下聊:哦,那个地方好玩吗?我没去过,你有什么推荐呢?也可以聊聊家乡:如果对方告诉你是云南的,如果你正好去过,那你不妨跟TA聊聊家乡,表达一下自己对云南的美好印象的难忘回忆,
如果你没去过,你也可以说,听说云南很美,好多朋友都去哪儿旅行过,我也很向往呢,希望有一天能够去旅行不用你开口,对方肯定会热情地给你介绍TA的家乡。你只需要倾听就是了,聊天的重点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你如何能打动对方,而打动对方也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说了什么,而在于你真诚的倾听。当你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时,当你能够全然地和对方在一起、当你能够倾听时,对方能感受到你对TA的尊重和重视,你们的关系也会更近一步,
2、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主要是两种方法:第一,官话,朝廷使用的汉语在周朝称“雅言”,至少明清时已称“官话”,1909年则定称“国语”,1956年中国大陆开始称“普通话”,台湾则继续惯称“国语”。简而言之,这就是古代的普通话,汉代的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只有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然而由于汉人占大多数,所以元代仍然有汉化官话,还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以南京官话为基础。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
在当时,朝廷的官吏大多会一些官话,基本的交流是没有问题的。普通老百姓会的不多,但比如开酒馆的,开客栈的,做生意的,搞运输的等等基本都会一些,所以,南方人如果去北方,只要他会一些官话,基本的衣食住行沟通没有太大问题。如果都是通过科举考上的官员,说官话是不成问题的,有的还能说得很好,第二,写字。中国文字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保证了中国的完整和统一,
3、如何与人交谈的技巧?
与人交谈的关键在哪里?有个段子是这样的:在一个心理学沙龙里,一个案主说他赚了100万,后来被骗了,他妈妈疯了,淋了自己一头油漆。.第一个提问的人问:你是怎么赚到那100万的呀?在《西游降魔篇》里面的最后,黄渤饰演的孙向文章演的唐僧吹嘘:“那一年,我眼睛不带眨的一路从街头杀到街尾,取了好几百人性命。
”文章问,“你这样两眼不眨的,眼睛不会疼吗?”上面这个两个小故事,在在都显示出了问话人的状况:没有问到点上,也因此无法与说话者建立任何沟通,说话的人,第一个是为了博取同情,好吧,就算一点好奇心也好。第二个是为了吹嘘——你也稍微应和人家一下,哪怕不是赞美,而是惊讶于他的凶狠,都比言不及义、答非所问的问话来得好,
当然,问话的人自有自己关注的点,这是无法强迫的,但是这显示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自我中心,而没有与当时正在跟自己说话的人建立交集或连结。常常遇到一些人,语言实在枯燥乏味,语言表达能力真的是天生的,而且取决于你是否有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同时能够用巧妙的言语表述出来,但是有一些人,虽然言语不是特别有趣滋养,不过,他们懂得对方的心,了解对方要表达的是什么——也就是弦外之音,而且还愿意去附和、接话,那么这些人就成为难得的“善于倾听”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