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低龄海外游学,众说纷纭。有鉴于此,在低龄海外游学方面,学校推介是否可以降降温,海外游学顾名思义就是边游边学,不只是单纯的体验海外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去感受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一旦低龄海外游学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它就不可避免“圈”住了本不想置身其中的家庭,由不得做更多选择。
1、海外游学怎么样?
我觉得在家里支持的情况下,出去走一走还是挺好的。海外游学顾名思义就是边游边学,不只是单纯的体验海外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去感受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它是轻松的,是愉悦的,是带着自己的一份谦卑和对海外差异的尊敬去用心感受。“游”不单单只是旅游,报一个旅游团去观光打卡,而是漫游,游历,交游,
在马来西亚北方大学UUM游学期间,我还记得来接机的助教老师也是中国人,在马来西亚经历了本硕博,从刚开始的暴瘦到适应之后长胖二十斤,他手上端着一个冰激凌,穿着本地人热爱的夹板拖鞋,嘴角露出了无奈的笑容。自驾游期间和马来华人比较谁的筷子使用的比较熟练,听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惊叹,我们身上留着相同的血液,他们的祖先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之后导致他们缺失了很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骨子里也满满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渴望和好奇,
和隔壁宿舍的穆斯林小姐姐讨论过,以后如果她们想来中国旅行时,该如何克服中马差异对她们本身宗教信仰的影响。一次生日会上和在小卖部parttimejob的印度尼西亚小姐姐聊天,知晓她因为家境原因放弃了瑞士的offer而来到了马来西亚进修,她眼中的无奈让我心疼,也更让我珍惜每一次海外游学的机会,@头条国际。
2、新东方国际游学营怎么样?
很不错的!想让学生未来进入名校求学,那不如就从第一次名校游学开始吧,加入新东方名校游学营,和孩子一起考察名校文化。在名校游历中感受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走访国外各个著名大学,从校园文化到课堂体验,深入体验名校校园生活,感受不一样的就与学术氛围,对话本校学长学姐,获取游学第一手资料,为学生日后的游学之旅提供助力。
3、现在小学特别流行去海外游学,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暑假将至,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安排暑假游学项目,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去游学可以增长见识,得到锻炼,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游而不学”,没什么收获。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低龄海外游学,众说纷纭,游学也好,研学也罢,都算是一种将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只不过后者听起来似乎更有“文化”,显得更有品位,低龄海外游学、研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学到什么,在一些家长看来,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开拓了眼界。
只不过当它成为一种趋势时,不可避免地裹挟了一些经济上不能承受游学压力的家庭:不让孩子去吧,孩子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出过国,感觉自己孩子“低人一等”;让孩子去吧,游学费用的压力实在有点大,如果批评这些纠结的家长矫情,多少有些武断,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谁不想让孩子在一种健康的精神氛围中成长呢?这种健康的氛围自然也包括不让孩子置于落差过大的环境中。
家长的心思都可以理解,只不过游学的实际作用并没有旅行社宣传的那么理想,《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一些家长发现孩子们更多是“游”,除了出行的队伍多了同学和老师,其实与家长带着出门旅行没有实质区别。游学、研学的概念越叫越响,但到底该如何游如何研,很少有人强调,研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聆听专家讲座、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从研学的定义来看,低龄的孩子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到底能有多大的收获呢?家长其实也心知肚明。游学研学为何越来越火爆,与学校的推介也不无关系,每到放假前,很多学校都会力推一些游学研学的产品,当然,这些产品也并非学校自主开发,而是和旅行社等机构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