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阳证是什么意思脱阳证也称为阳脱、亡阳,指的是阳气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亡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的,除了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气阴欲脱的特征是汗液热而稠粘,或汗出如油,身热,手足温,唇舌干红;阳气欲脱的特征是大汗淋漓,汗清稀,四肢厥冷,神萎倦卧,脉微欲绝。
1、脱阳证是什么意思?
脱阳证是什么意思脱阳证也称为阳脱、亡阳,指的是阳气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亡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的:①邪气太过,导致体内的正气无法战胜邪气,阳气突然脱失;②患者因汗出过多、吐泻无度,导致津液大量耗伤,气随津泄,阳气外脱;③患者素体阳虚,劳倦过度,阳气消耗殆尽;④患者有慢性疾病,长期耗散阳气,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阳,
患者的阳气极度衰微,失去温煦、固摄、推动之力,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垂危症状。因为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阳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陈陆泉审核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2、脱汗是什么原因?
脱汗又称“绝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症状。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侯,是阳气将绝的征象,故称,可见于休克,心力衰竭等。在《素同·举痛论》和《灵枢·五禁》等篇中,又把这种情况称为“汗大泄”、“绝汗”、“漏汗”、“脱汗”、“汗出不可止”,而民间描述这种情况,就说患者出的不是汗,而是油。
简单说,就是病变危重阶段出现的症状,脱汗有另种情形,气阴欲脱、阳气欲脱,两证常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总的来说,都是由于重证的高热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或久病耗阴,造成阴液严重亏损,导致阴竭而阳气无所依附,进而散越,阳亡则阴液无以化生,最终形成告竭危证,除了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气阴欲脱的特征是汗液热而稠粘,或汗出如油,身热,手足温,唇舌干红;阳气欲脱的特征是大汗淋漓,汗清稀,四肢厥冷,神萎倦卧,脉微欲绝。
3、山萸肉最佳配伍是什么?
山萸肉即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其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山萸肉酸涩微温,入肝、肾经。既温补肝肾,又收敛固涩,为温补固涩之品,或云其既补肾阳,又补肾精,为阴阳并补之品。主治肝肾亏虚、肾虚、虚汗不止及崩漏经多诸证,山萸肉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功,可用于肝肾亏虚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肾虚遗精滑精、小便不禁、虚汗不止、妇女崩漏及月经过多。
山萸肉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山萸肉含山茱萸苷、熊果酸、齐墩果酸、5,5’-二甲基糖醛醚、5-羟甲基糖醛、没食子酸、3,5-二经基苯甲酸、马钱素、7-O-甲基莫诺苷、7-脱氢马钱素、β-谷甾醇和脱水莫诺苷元及多糖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山萸肉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功能、抗心律失常、抗衰老、抗氧化、抗炎镇痛、促白细胞增加、解痉、抑菌、保护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抗局灶性脑缺血、改善认知、保护氧化应激所致神经损伤、抗过敏、利尿、降压、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降滴血黏度、调节骨代谢和骨密度等作用,
在临床上,山萸肉、补骨脂、菟丝子、金樱子可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山萸肉可与女贞子、枸杞子、阿胶等配用,治疗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呈现肝肾虚者;山萸肉、丹皮、茯苓、覆盆子(酒炒)、肉桂、附片(盐炒)、熟地黄、山药、薏苡仁(盐炒)甘草,可用于治疗遗尿症;萸味龙牡汤(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可用于治疗多汗症。
山萸肉多与当归、白芍、熟地黄等同用,治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山萸肉常与熟地黄、山药、茯苓等同用,治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山萸肉宜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治大汗不止,体虚欲脱;山萸肉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山萸肉常与金樱子、芡实等同用,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山萸肉常与龙骨、黄芪、白术等同用,治脾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山萸肉每与莲子、芡实等同用,治带脉失约之带下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