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甲骨文、金文中的「弓」字,都应该是反曲弓,特别是有一个表示「弛弓」的金文,特别明显就是「反曲弓」。这种组合乐器的演奏,显然是需要相当的技巧,它在商朝,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上能射飞禽,下能射走兽,最最重要的是不必近距离,在很远以外就能发动攻击。
1、“磬”这种乐器到底是什么,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在商朝,磬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现在我们常用“锣鼓喧天”一词来描写热闹喜庆场面。鼓、锣之属在我国出现得很早,传说远古时代伊耆氏就有土制的鼓,草扎的鼓槌,在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鼓曾一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比起钟、磬在往日的地位来,又嫌稍逊风骚。钟磬这些古乐器,在现代的乐队里除了偶尔猎奇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以外,几乎已经绝迹,
但在古代却是主要的乐器。1973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洹水南岸发现了一个殷代石磬,它用灰色岩石作原料,两面都饰有张口欲吞、精致逼真的虎形花纹。仅就美工而论,它已不失为一件古色古香的珍品,其实它在商朝,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其悬孔上方两侧被悬绳长年磨损的印记,磬面的累累敲痕,标志着它曾于石城金阙之中,饱览钟鸣鼎食的景象,
除了石磬以外,后来还出现了玉磬,制作工艺也愈加精巧。二、古人如何对磬进行调音?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造磬的工匠,叫做“磬氏”,他们有一套造磬的经验,譬如对于校音,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方法。就是说当石磬的发音频率太高时,通过磨磬体的两面,使它变薄,以便降低振动频率,当磬体发声的频率太低时,就磨它的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从而可以提高振动频率,获得所需的磬声。
学过物理学的人,了解这点并不很难,但是在三千年前要总结出这套规律却非同小可,有了这种保证“音准”、准确把握音调高度的经验,古代人才能欣赏到说耳的磐声。三、“编钟”和“编磬”古时的钟、磬,不但单独撞击,远在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所谓“编钟”或“编磬”,就是说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或磬)相次编排起来,悬挂在一个专门的架子(称为“虚”)上。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打击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这种组合乐器的演奏,显然是需要相当的技巧。据《周礼》上说,那时还专门设有乐师教授,1978年,湖北省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出土几组编钟,大小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六个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双手支托着钟架横梁。整个遗物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蔚为奇观,
尤其奇妙的是,只要准确敲击钟上两个不同的标音位置(正面和一侧),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上中层编钟发音清脆嘹亮,给人以明快之感,下层编钟则深沉宽宏,浑厚朴实,此外,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十三枚春秋末期的编钟,每口钟同样能发两个音。敲击钟体隧部,钟发一个音,敲击它的鼓部,又发另一个音;两个音的频率之比大多是一比一点二左右,
科研人员发现,钟体上某些部位有磨、锉的痕迹,调音方法符合声学规律。可见在钟的制造上,我国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创造,周朝时把制钟的人叫“凫氏”,《考工记》把他们的经验体会记载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四、古乐钟为何要做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那时候,钟用青铜铸造,为了求得好的发音效果,他们摸索出了铜锡的配方比例以六比一为佳的经验数据,
特别是他们知道“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发现了钟体厚薄、钟口大小与其振动、发音的频率高低、清浊、抑扬急郁之间的关系。它还说:“钟已(太的意思)厚则石,已薄则播,”就是说钟太厚则声音太闷,不明快,太薄则声音太散,不结实,均于音色不利。关于响度及它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考工记》里也提到“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这些都是符合于声学原理的。古钟的造型,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甬钟见长,甬钟“钟体、钟柄皆下大,渐敛而上”,其表面铸有精美的纹饰,线条过渡优美顺畅,这是聪明的工匠从大自然的美景获得的启示,精巧构思,匠心独运之作,不过,为了声学效果良好,“古乐钟皆扁如盒(合)瓦”,什么道理呢?古人自有主张。但是这一套后来失传了,外行制钟,一味追求好看,都制成了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