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不给逻辑思维题,人为的加帖标签,不要有二的分别情形下,才能认识并掌握逻辑思维的本质;也就是认识逻辑思维的一实之理。但另一方面,逻辑思维中又有着许多的主观成分,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他跟其他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指按照某种客观或人为制定的思维法则进行思考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模式。
1、逻辑思维是什么?
逻辑,或称为理则。源自古典希腊语λόγος(logos),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日语则译为‘论理学’。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逻辑的涵义是思维的规律或客观的规律,”逻辑思维是指按照某种客观或人为制定的思维法则进行思考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模式。
从总体上来看,逻辑思维不是一种主观的思维形态,它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碰壁和失败,摸索出来的一套与自然法则相吻合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这套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具有普适性的结构,放之四海皆准,能保证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另一方面,逻辑思维中又有着许多的主观成分,通常人们的思维逻辑规则都是在后天环境中学到的,而这些逻辑规则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人为的因素,比如,在十进制的数学计算中人们规定:1 1=2,而在二进制的数学计算中又规定:1 1=10。
2、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提高表达能力?
谢谢邀请,什么是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如何提高表达能力?首先对事物应有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是察言观色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角,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灵活缜密的逻辑思维使人思路拓展、清晰、脑洞大开,对同一个问题选择不同的思路,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论证,将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记录的数据,做为推理和提供充分的依据。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勤观察、多学习、留心记,往往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留心处处皆学问,点滴均含成败玄机,“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无数微若沙砾的细节之上,俱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才能干得踏实漂亮。遇事多思考,多分析,对问题进行层剖缕析,找到问题核心,通过逻辑分析选定恰当解决方法,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样也逐步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毛主席与赵朴初先生的探讨佛教思维方式的故事。毛主席在一次外事活动前,问身边的陪同赵朴初先生:“佛教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公式啊?是名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的。”赵朴初先生回答,毛主席说道:“先嘛肯定,后嘛否定?”“不!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赵朴初先生向毛主席解释说,“很难理解。”主席陷入思索,这时活动开始了,谈话没有继续下去。
这里,是毛主席与赵朴初先生在探讨的是佛佛教的思维方式,而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同时肯定,同时否定”。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的思维模式,“不二法门”是佛教重要的概念。《佛学大辞典》解释为:“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二”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时,我们都会习惯的,从自己的角度,开始不断的给我们面对的事物,加贴上我们认为应该的标签,
什么大小啊;好坏呀;漂亮难看;舒服难受呀;快乐烦恼等等。从佛教来说,这就是起心动念,就是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肯定有对立比较的参照。比如看见辣椒,就想到了辣,有了辣,就肯定有不辣。比如水果(或者是苹果等等,)有对立就是二。只要我们开始加贴标签,起了分别心二,分别心就不会再停止,这就是佛教讲的,进入了生死轮回的状态。
进入生死轮回的状态后,就再也看不见事物的一实之理,也就是再也看不见事物的本性了,因为随着不断的判断,加贴标签。事物的性质也会改变,比如我们对辣椒的认识,就有中药和食材,是蔬菜和配料。还有调味品等等定义,辣椒还是原来的辣椒?可在我们的心目中,辣椒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面对的物品的是这样变化,同样我们面对的事情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