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是疾病的发展阶段,西医病名是疾病的诊断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是器质性病变,严重者如果不经过治疗可危急生命,而我之前的一位患者,西医诊断就是植物神经紊乱,她的症状就是心悸胸痛,失眠多梦,非常类似冠心病,但是这种情况是功能性问题,多见于焦虑或者抑郁人群。
1、阴阳两虚是什么症状?
阴虚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所致的虚热症候。又称虚热证,临床表现:咽干口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是是由于体内阳气虚弱,不能制阴所致的虚寒症候,又称虚寒证,临床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聊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阳虚阴盛之象。
2、什么是气虚?
中医说是气虚指的什么?虚弱体质分为很多种类型,气虚体质是其中一种,那么中医所说的气虚是指什么呢?当我们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处于不良的状态时候,体力和精力就会明显降低,就会出现气虚表现,气虚都会有哪些症状?一般气虚的人多会有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或者偏胖,精神不振,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舌淡红,脉虚弱等等症状。
同时气虚的人还很容易患上感冒,平时抵抗力比较弱,病后恢复也会比较缓慢,平时稍微活动一下或者工作运动后就会出现疲劳乏力的感觉,还容易出大汗(自汗),气虚体质的人肌肉也会比常人松软,形体不够健壮,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那么气虚体质该如何调理呢?气虚体质的调养,主要以补气养气,益气健脾,针对脏腑进行辨证,然后选用补脏腑之气的药材或者食材,适当加用补血药。
3、咋天去看中医,中医说我气血两虚,肾阳不足,西医叫这些病什么呢?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您通过中医看诊后,被诊断为气血两虚“证”,肾阳不足证,实际上,气血与肾阳的亏虚证是中医认定脏腑失调的一种病态反应,中医用“证”来概括脏腑气血失调的发展阶段,说明中医学的病证诊断与西医(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无法一对一的匹配,任何器官和系统的疾病,如果出现了气血的不足,肾中阳气亏损的反应,多可以诊断为肾阳或气血虚证。
所以气血不足不特指某种疾病,清代医学家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夫医道之难也,不辨脉罔识脉之微,不辨证罔识证之变”,证候的变化是个体脏腑气血盛衰和感受邪气阻滞轻重而变化,例如冠心病的患者出现了面色晃白,乏力气短,头晕心悸,失眠多梦的气血不足表现,同时伴有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形体怕冷的肾阳虚证,此时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诊断就是气血不足证和肾阳亏虚证。
同样,如果排除了心脏器质性疾病,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出现的上述症状,中医也属气血和肾阳亏虚证,★中医证候是疾病的发展阶段,西医病名是疾病的诊断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是器质性病变,严重者如果不经过治疗可危急生命,而我之前的一位患者,西医诊断就是植物神经紊乱,她的症状就是心悸胸痛,失眠多梦,非常类似冠心病,但是这种情况是功能性问题,多见于焦虑或者抑郁人群。
一般来说影响不大,如果这两种疾病出现在两个患者身上,均表现为气血不足或者肾阳不足,中医就可以按照气血,肾阳亏虚给予诊断,并加以治疗。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虽然疾病不同,但是脏腑失调的阶段相同,治疗上差异不大,★气血不足,肾阳亏损的临床表现与疾病的联系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是功能,血是物质,相互依附不可分割,气血充足要建立在脏腑调和的基础上,即脾胃运化饮食的能力正常,气血来源于饮食的精微营养,《内经》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气血生于脾胃,靠心推动运行,储存于肝肾,营养全身。
因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证,表现为乏力气短,没精神,头晕目眩心悸,女性月经量少等气血营养失衡的病证反应,肾的阳气是推动脾胃,心肝脏腑的动力,依靠脾胃产生的气血不断的滋养,气血不足日久肾阳失去滋养就会出现肾阳虚证,如腰膝酸软,阳气温煦不足出现形体怕冷,尿频便溏,舌淡脉弱是阳气虚血脉推动无力的反应,同理,肾阳亏虚的严重阶段,肾阳激发脾胃的功能下降,也会导致气血不足证,中医理论是脏腑整体观念,疾病观念也是动态的进展变化,一旦某一脏腑气血失调时间久了,就可累及其他关联脏腑,需要中医加以辨别,这就是人们常听说的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