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减上台演讲紧张方法1、一四二深呼吸法。很多朋友会密密麻麻把完整的一篇演讲向写下来,然后再去背,到开始要演讲时,就会开始紧张,怕自己会忘稿,越是紧张就越会忘,越是忘记就越紧张,为什么私下沟通没问题,上台讲话却会紧张,那不紧张才怪了,没有准备就上台,谁都会很紧张,所以要做的是充分准备。
1、为什么我一站上讲台就不会讲话,为什么会紧张呢?
初出茅庐的演讲者以及新老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常常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刚工作那会,走上讲台也很紧张,想把要讲的话都写下来,背下来,但几天后感觉这样做真笨,会被累死,于是转换了思路,“不会讲话”是因为讲话实践少,不太懂讲话的技巧,感到自己“笨口拙舌”的;紧张是因为环境不熟悉,自己怕讲不好,很在意听众的反应;有时是上公开课,或者是课堂突然闯入了陌生的听课者。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学习理论多实践,学习理论就是要研究说话的艺术,把握演讲的技巧。讲话的主旨是什么,用何种方式讲,怎么理清思路等等,都可以系统学习,记得刚从事教学工作时,我就读了一些演讲技巧的书籍,订阅了两年《演讲与口才》杂志,这对工作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要多实践,一是看、听别人怎么说,走进课堂去学习有经验者的讲话;二是自我练习、实践,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
比如,一句话或一个内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怎么说,对不同的说话对象怎么说,说话的音量大小、轻重缓急、感情色彩等要不断摸索,力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充分准备增自信,走上讲台面对大众或学生讲话,你首先肚里要有“货”,要有想讲、可讲、能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演说者要备稿,老师备课,这些都是准备工作,
包括要讲的内容、观点、方法、重点、难点等,有了准备就增强了自信。即使开始说得不够好,但你的准备是认真的、细致的,能给听众带来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就会不断进步,一次比一次讲得好。如果校长或其他老师推门听课怎么办?记住,坐在台下的都是你的学生,他们是来聆听你的教诲的,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研究对象善沟通,
我们常说说话要看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就需要了解说话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他们来听你讲话和讲课想获得什么,你想让他们接受你什么,我们走上讲台说话不是被抓去“示众”,而是要展示我们自己的才华和水平,牢牢抓住听众的心,与他们交流沟通。我曾对指导老师说,“我怕听众看我,紧张得很!”老师告诉我,“谁看你你就看他,他们都像欠了你的钱!你如果向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他们也许比你还紧张!”说话的对象有男女老幼,有熟悉的、不熟悉的,我们事先有了分析了解,就有了对话交流的基础,就有了说话的感情态度和对话方式,
2、上台演讲会感觉到紧张,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
为什么私下沟通没问题,上台讲话却会紧张?那是因为人是群体动物,群体归属感对于我们人类来讲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分析,大多数人上台讲话紧张的原因,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大学生,告诉他们实验非常简单,只需要他们“宅”在房间里就行,什么都不用干,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每天有专人给他们送饭,保证他们吃好喝好,
那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实验它究竟要做什么呢?心理学家说,就是想看看这些大学生谁在房间里呆的时间最长。这些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只剩下偷着乐了,你想啊,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做饭,不用洗碗,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还比谁呆的时间长?能这样过一辈子才好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大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去以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人挺不住了。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住不下去了呢?因为,这些大学生不是“蚁族”,他们是一人一个单间,但是,单间里除了像床这样的生活必须品之外,其它一无所有。书,没有;电视,没有;电脑,那就更谈不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些志愿者生活的状态是什么样啊?他们接受不到来自人群的任何信息,没有人可以交流,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做,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被关在巴士底监狱里的囚犯。